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1年11月01日
按日期查阅

古典音乐(4)

迪迪·瓜尔塔纳达(DIDI KWARTANADA)
艾菲·蔡

  女性艺术大师们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许多华人女性意识到不能落后于时代,开始到欧洲学习古典乐和芭蕾舞。值得注意的是,印尼政府至少向以下三位女性提供过奖学金资助,她们分别是院张清雅(声乐艺术)、艾菲/蔡庆鸾(声乐艺术)、艾尔希/石圣芳(芭蕾舞)。
  张 清 雅(Chang Ching Yia)——据资料显示,她是印尼第一位抒情女高音歌唱家。张清雅于1929年出生于巴东(Padang),4岁便开始学习钢琴,后来在布特韦格夫人(Ny.Butterweg)的指导下学习声乐艺术课程。印尼政府看到了她在此领域的天赋后,赞助她到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学院(Konservatori Keraja-an)学习。1954年,她毕业后打算在意大利的米兰(Milan)继续深造(Chung Hua Tsung Hui Tegal, 1954)。遗憾的是关于她的职业生涯并没有找到进一步的资料记载。
  艾菲(Effie,Euphemia)又名蔡庆鸾(Tjoa Keng Loan),大家都称她为“艾菲·蔡”(Effie Tjoa),在事业上也取得了显赫的成就。她的另外一个艺名叫做“吉达·德威”(Gita Dewi)。艾菲1931年生于泗水,她是郭悦娘(即蔡兴辉夫人,Ny. Tjoa Hien Hoey)的女儿,著名作家郭德怀(Kwee Tek Hoay)的孙女(详见第一册的《三教会的倡导者郭德怀》和第二册的《郭德怀:文学战士》)。3岁时她们举家搬迁到首都雅加达,在那里,她跟随来自意大利的歌剧演员兼女歌唱家努努·桑奇奥尼(Nunu Sanchioni)学习声乐(1941)。后来,她一直持续钻研声乐艺术,直到她遇到一位管弦乐队的领导者伊凡·维德洛夫(Ivan Vederof),坚定了她出国学习声乐的决心。1948年底,她动身前往荷兰,第二年她就读于阿姆斯特丹的皇家音乐学院(Konservatori Kerajaan)。20岁时,艾菲就在荷兰和意大利的歌唱比赛中夺冠。随后在教育部的支持下,她以“获得政府奖学金赴国外进修声乐艺术的第一位印尼女性”的身份在意大利的罗马和米兰继续深造(Eserpe,1959,ejaan disempurnakan)。
  1956 年,苏加诺总统(Soekarno)前往南斯拉夫(Yugoslavia)会见约瑟夫·布洛兹·铁托总统时,艾菲有幸在两位总统面前一展歌喉。回国后,艾菲任职于雅加达的印尼国家广播电台(Radio Republik Indonesia,简 称RRI),成为一名公务员,每月播音一次,而她的主要任务则是安排和开展歌唱讲座及课程,以及筹划古典音乐歌曲节目。印尼歌曲中她喜欢葛奈尔·西曼尊达(Cornel Simanjuntak)、伊斯坎达尔(Iskandar)、宾撒尔·希顿布尔(Binsar Sitompul)和穆塔尔·恩布特(Mochtar Embut)的作品(Eserpe,1959)。艾菲当年红极一时,常被邀请到各地表演,也曾随同政府团出访中国、日本及美国。但是与她母亲一样,艾菲也成为了印尼国籍协商会(Baperki)的一员,后来新秩序时期政府宣布这一组织为非法组织。这个决定使得艾菲的立场左右为难,于是她不得不搬到荷兰,一直到2007年逝世(Chan, 2012)。
  事实上,艾菲的姐姐莲妮(Lenny)又名蔡庆英(Tjoa Keng Yin)(1927年出生)也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除了学习钢琴和声乐,莲妮更注重教育学(为成为老师做准备)。之后她还去了意大利罗马进修。回国后,她到雅加达教育与师范学院(IKIP)任教,她也是该校音乐专业的创始人。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莲妮随后搬到棉兰(Medan),在很长一段时间内(1969-1992)一直担任棉兰教育与师范学院的音乐专业系主任(Chan,2012)。
  虽然不涉及古典音乐,但是在上文提到的艾尔希(Elsie),又名石圣芳(Tjiok San Fang),也有必要在这里简单地介绍一下。她是印尼独立后第一个开办芭蕾舞学校的印尼人。艾尔希出生于1936年,她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和芭蕾舞。在雅加达的一所舞蹈学校学习了三年之后,她拿到了印尼政府的奖学金(1950),赴伦敦雷加芭蕾舞学校(Legat Ballet School)学习,并在一片赞誉中顺利毕业。1952年,在雷加芭蕾舞团组织去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的巡回演出中,艾尔希被推举为主角(Chung Hua Tsung Hui Tegal,1953)。1956年艾尔希回国后,应政府要求开办芭蕾舞学校。虽然面对重重阻碍,但她仍成功开办了雅加达芭蕾 舞 学 校(Djakarta Ballet School)。当芭蕾舞爱好者蜂拥而至时,她感到十分意外。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后来,她与雅加达电台管弦乐队的指挥林克昌结婚(1958)。出于某些原因,其丈夫邀请她一同移居中国。于是,艾尔希在印尼的职业生涯便到此为止了(Suryadinata, 2012a)。
  洪兰花(Ang Lan Hwa),后来多被称作玛格达·洪(Magda Ang)或者玛格达·哈桑(Magda Hasan)。1958年在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完成学业之后,在泗水教授钢琴和声乐(Tong, 2009:93)。在其职业生涯中,她先后到印尼音乐中学(Sekolah Menengah Musik Indonesia,简称SMIND)和日惹的印尼音乐学院(Akademi Musik Indonesia,简称AMI)任教。
  苏金薇(So Kim Wie)出生于东爪哇的玛琅(出生年份不详)。5岁起便在T.H.·范·卡滕伯格小姐(Nona T.H. van Cattenburgh)和E·冯·罗默夫人的指导下学习钢琴。1966-1973年间,她在库恩斯特 学 院(Hochschule der Küenste)[现称德国柏林库恩斯特大学(Universitaet der Küenste Berlin)]学习。其中钢琴专业由汉斯·埃里克·里本萨姆教授(Prof. Hans Eric Riebensahm)指导,室内音乐由赖克特教授(Prof. Reichert)指导,大键琴由卡斯特纳先生(Mr.Kastner)指导,歌曲伴奏由古永教授(Prof. Goujon)指导。
  回国后,苏金薇经常在泗水和玛琅举办小型音乐会。除此之外,她也在玛琅和泗水教钢琴。在她的指导下,许多学生取得了奖项。有五个学生在皇家音乐学院联合委员会(ABRSM)颁发的毕业文凭中获得最高评分,并且获得了皇家音乐学院执照(LRSM)。部分学生继续出国深造。苏金薇也积极参与各种合唱活动,如纪念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等著名作曲家诞辰三百周年的音乐会(“Teachers'Profles”, t.t.)。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