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10月28日 第2021-10-28期 >> 第B4版:哀謝/综合
按日期查阅
这样的缘份永远不能忘记

——怀念好朋友江迅

张晓卿(世界华文媒体集团荣誉主席)
2013年江迅(左)与张晓卿在香港书展晚宴上

  江迅的死讯传来,我真的不敢相信。他精力充沛,事无巨细,都是亲力亲为,总是在不断关心朋友,但却没想到自己却匆匆告别人世,令人不捨。尤其媒体报道有关他最后与病魔奋斗之际,忍受身体剧痛,但却十几个小时不获救治,都让人痛心疾首,暴露了香港公立医院的问题,希望香港有关当局能够尽快查明真相,还江迅一个公道。
  我从一九九五年收购明报集团与亚洲週刊之后,就与江迅结缘。他长期採访中国新闻,往往不吝分享他的中国经验,从他文革时插队安徽黄山,到他在上海当《文学报》记者的新闻生涯,以及他在北京採访两会,和调查採访很多大小新闻的幕后感受,让我更加认识中国的巨大变化,对中国的未来更有信心,在他的身上,都可以看到中国变革的希望。
  江迅知道我喜欢阅读,他总是不怕麻烦,在两岸三地搜购最新出版的好书,寄到马来西亚给我,充实了我的精神生活,让我知道文化界的最新发展。
  由于他交友广阔,广结善缘,亚洲週刊在举办文化活动上,请了不少的作家来参与,当然也包括每年的香港书展。我还记得有一年他请了中国著名的易中天教授和于丹教授前来联合演讲,唇枪舌剑,但其实是彼此呼应,推广中华文化。我在现场,和几千名观众一样,听得有滋有味,深受启发,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难以忘怀。
  后来江迅还帮忙请全球华人的名作家到马来西亚,在各地巡迴演讲,都广受欢迎。大家都觉得这是极有意义的文化交流,也突显了亚洲週刊长期以来是全球华人的文化桥樑,也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十几年前,我动念要拍一部东南亚华人的历史纪录片,追溯先辈自中土南下的艰苦历程。江迅介绍他的好朋友周兵、麦天枢给我,拍摄一部《下南洋》的十集纪录片,从构思、调研到实地拍摄,历时三年,遍及九国。由于时代久远,有些史蹟都已飘散,但江迅热情洋溢,背后推动,摄制组凝聚了很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力,呈现了一页又一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这部纪录片除了在全球华人地区上映外,还在美国历史频道播出,很受欢迎。
  二零一三年,江迅就曾经心脏病发。他被送到医院的急诊室时就突然昏迷,据说心脏停了两分钟,还好医生反应快,不断电击,让他在鬼门关前潇洒走一回。我那几天刚好在香港,也特别赶去医院探望他。
  他从此就戒了烟,告别边抽烟边写作的习惯,也开始重视健康生活。但他并没有戒掉辛勤工作,也喜欢到处旅行採访,去了不少周边国家,特别是朝鲜。他告诉我他以老记者的刁鑽,用正式与非正式的方式,去了这个“隐士国度”好几次,发现了在官方话语背后很多的真实面貌。他也写了书,描绘世人所不知道的朝鲜。
  他也关注东盟与中国的联繫,几次去柬埔寨、老挝採访。中国西南的省份,都与东南亚有紧密的地缘关係,广西钦州的产业园区,就和周边国家形成新的产业链。他若来马来西亚,也常来看我,大家聊聊世局的变化,但他最关心的,其实就是中国的国运。
  这几年香港的港独势力上升,一些年轻人被政客与外国势力蛊惑,捲入黑色暴力,他感到痛心不已,常常对此口诛笔伐,他採访了不少在黑暴阴影中挺身而出的香港人,写出他们如何不畏强暴,抗击暴力,让香港这个城市挺住。这些文章后来结集为《在黑夜点灯——香港这一年不能忘却的他和她》,江迅送了给我,我读了热泪盈眶,感受到香港这个城市在严峻的挑战下,还好有这些勇气十足的有心人,在黑夜点灯,照亮了很多的人心。
  文字点亮黑夜迷茫的心灵
  江迅其实就是点灯的人,他的文字点亮了在黑夜中迷茫的心灵,让香港找回和平与繁荣稳定。他在二零一九年的亚洲週刊封面故事中,反击各种的诬蔑,将香港警察选为“年度风云人物”,衝破各种政治抹黑,受到各方敬佩。
  江迅和我一样,都热爱中华文化,期盼中华民族的明天会更好。我们认识二十多年,超越了上司与下属的关係,成为肝胆相照的好朋友。他遽然离去,让我老泪纵横,梦萦魂绕,发现这样的缘份,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原载于《亚洲周刊》2021年43期)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