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10月20日 第2021-10-20期 >> 第A8版:专版
按日期查阅
印尼华社、媒体密切与福建高校合作

共同加强人文交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熊德龙献爱心捐资一百万设立奖学金
赖海榕书记发言
郑惠文发言
姚忠从发言
俞雨龄发言
张锦雄发言
黄德新发言
林万金发言
熊德龙发言
蔡裕资发言
俞文娟发言
周维樑
魏飞
杨健昌
刘议华
俞文娟博士接受廖深基校长颁发聘书后进行展示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赖民裕博士(左)在雅加达通过视频连线,代表廖深基校长为俞文娟博士
  颁发聘书
郑惠文(右)代表熊德龙捐赠100万元予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用以设立熊德龙
  奖学金。由廖深基校长(左)受领
熊德龙董事长与廖深基校长签署合作备忘录后进行展示
廖深基校长与俞雨龄总主席签署合作备忘录后进行展示
仪式会场一瞥
俞雨龄、黄春兰伉俪、赖民裕博士与俞文娟博士合影
互动环节中同学踊跃提问一瞥

  2021年10月18日上午,俞文娟博士客座研究员敦聘仪式暨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与印尼福建社团联谊总会、印尼《国际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内容涵盖共同加强人文交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输送技术人才以及探索建立现代传媒产业基地等。
  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郑惠文,海外部处长林山、四级调研员蔡晓颖、福清市侨务办公室主任陈成龙,印尼中华总商会常务副总主席张锦雄、印尼华裔总会总主席黄德新、印华百家姓总会总主席林万金、印尼广东社团联合总会总主席蔡裕资、印尼国际日报董事长熊德龙、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主席姚忠从、印尼中华总商会秘书长周维梁、印尼福建社团联谊总会秘书长魏飞、印尼广东社团联合总会秘书长杨健昌以及印尼国际日报资深记者刘议华等受邀出席,见证签署仪式。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院)党委书记赖海榕、校长廖深基、副校长陈志勇、副校长商光美出席仪式,相关部处、各实体学院主要负责人参加活动。
  赖海榕书记致词表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与印尼福建社团联谊总会、印尼《国际日报》报业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和佐科总统多次会晤共识的生动实践,对于深化中印尼两国教育交流,增进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地的了解,培养“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实施急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赖书记指出,学院作为福清的最高学府,是海内外融籍乡亲的骄傲,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诸多热爱家乡、情系桑梓的侨领侨贤的通力支持,学院将不断以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来铭记他们的功绩。
  廖深基校长与俞雨龄总主席、熊德龙董事长分别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与会印尼方嘉宾代表和福建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郑惠文先后致辞,对合作备忘录的签署表示祝贺,并期望在各方努力下,各种合作意向能尽快落地,并转化为积极成果,为中印尼两国交流合作增光添彩、作出贡献。
  仪式上,印尼华裔人文学科教授、美国纽约大学哲学博士俞文娟受聘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播与法学院的客座研究员。
  俞文娟博士发言,表示由衷感谢受邀担任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客座研究员。相信此次聘任将有益于中印尼两国学术界及其他各领域保持一直以来的友好交流互鉴。俞文娟表示在聘期内,希望能和学院师生分享自己对印尼华人的研究和观点。期待得到大家的指导和帮助。
  姚忠从主席代表个人和印尼及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主席团、总秘书处全体同仁,向签约仪式致以热烈祝贺。姚忠从称,俞文娟博士自幼好学,勤于学业,不断深造,是海外融籍乡亲的荣耀。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为进一步加强与海外融籍乡亲的联系,增进中外学术交流,邀请优秀海外华裔学者参加学校人才培养。作为海外玉融儿女优秀代表的俞文娟博士的敦聘仪式,是海内外融籍乡亲的一大盛事和喜事。希望俞文娟博士荣任学院客座研究员后,能增进印尼、中国两国在教育、学术、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印中两国世代传统友谊作出贡献,也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林万金总主席发言认为,借助合作,海外华侨华人有机会更加深入认识福建侨乡,加强中外学术交流,互相培养杰出的人才。谨此送上印华百家姓协会真诚的祝福,祝愿一切顺利圆满成功。
  张锦雄常务副总主席代表印尼中华总商会对签约仪式致以祝贺。张锦雄认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福建将是海丝路上人才的重要汇聚点。俞文娟博士受聘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客座研究员,为广大海外优秀华裔子弟作出榜样,这将吸引更多优秀的海外学者、海外华裔青年,与福建祖籍地之间形成良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黄德新总主席称,俞文娟女士受聘担任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客座研究员,有利于中印尼两国文化教育方面的深化交流,加强了“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合作。中国的发展强大,打开了许多印尼学生的视野,大家都希望到中国留学。本次活动将拉近与东盟国家学校的交流,介绍了解中国和印尼。
  仪式上熊德龙董事长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在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设立“熊德龙奖学金”(该奖学金由中国熊德龙基金资助),支持培养印尼语商务人才。赖书记对熊德龙董事长慷慨捐资的仁心善举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熊德龙董事长表示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有机会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联手合作,有机会献一点爱心,支持学校和学生。熊德龙称,作为海外华侨华人子弟,俞文娟能够与中国的学校开展交流,具有历史性意义,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也是一个倡议。习近平总书记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中国和印尼之间,如果经过这样的交流,能够让更多的印尼子弟、下一代,看到中国的新面貌、新时代,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形成了,非常有意义。让印尼的学生、中国的学生,在疫情过后,到印尼、美国的《国际日报》进行交流,这完全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际日报》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的签约,是非常有责任感的。希望五大洲的华侨下一代对中国印尼华人华侨产生浓厚的感情。
  蔡裕资总主席表示心情振奋、欢欣鼓舞。在印尼,中华文化和中文教育曾被迫中断几十年,华人族群的工商精英比比皆是,但是文化精英严重缺失,人文领域的人才几乎成为空白。印尼华族是一个优秀的族群,在哲学、文学、历史学、人文学科等领域的精英,一定会涌现出来。俞文娟女士就是这个领域华族年轻一辈的杰出代表。她学贯中西,花费六年撰写出版的专著《印尼华人身份与定位的探索》,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今天被中国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聘请为客座研究员,中国高校也与印尼华社签署合作备忘录,对于双方而言都将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人民友好,是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桥梁,是印尼和中国实现互惠共赢的基本前提。我们满怀希望,印尼华族文化的新苗,能在双方的合作中长成参天大树,并逐渐成为一个茂盛森林。
  俞雨龄总主席称,今天是收获的日子。俞文娟受聘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客座研究员,印尼福建社团联谊总会、印尼《国际日报》报业集团分别与福建技术师范学院签订合作备忘录。谨此代表印尼福建社团联谊总会,致以热烈的祝贺。感谢省领导、校领导和印尼海外各社团的领导与朋友,共同参加和见证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活动。希望通过活动,印尼福建社团联谊总会、《国际日报》报业集团与兄弟社团,一起为印尼与中国两国的交流合作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签约仪式于中午前圆满结束。仪式结束后,俞文娟博士为两个学院的学生代表做了题为《印尼华人组织——历史性回顾》的主题演讲,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踊跃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这次俞文娟博士受聘为福建技术师范学院(学院)文化、传播与法学院的客座研究员。首先是基于俞文娟博士是印尼研究华人后裔专家,对印尼华语有很深的研究,希望能给学生讲课,和教职员工共同研究;第二是其祖籍是福清,学院是福清唯一的一所大学,俞文娟博士成为学院的客座研究员,既是大学的荣誉,也是福清人的好故事;第三,双方建立了这种关系后,将有利于彼此之间更好的了解,有助于促进中国和印尼之间的文化交流。
  俞文娟博士是印尼大学研究华人后裔专家。多次被邀请在国外座谈会发言。2013年3月23至24日,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跨国人口流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暨南大学与日本立命馆大学和韩国中央大学联合举办,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承办,来自国内外的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俞文娟博士应邀在会上发表讲话;同年三月底俞文娟博士应澳门大学多特·山特尔教授之邀请前往该大学作客座讲师;2015年3月7-8日,由日本九州大学亚太未来研究中心(CAFS)举办的题为“重塑亚太国界的研究”座谈会在日本福冈西铁酒店举行,来自世界各国近30名专家学者与会。俞文娟博士应邀在会上主讲“印尼华人的前途”。
  俞文娟博士还著有多本著作,第一本著作《印尼华人身份与定位的探索》是她在美国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对1965年后出生的华人进行研究。由于从那时代起,华文遭到禁锢,这一代华人不能接触中华文化,三十多年过后,这些生就一副华人面孔的华人却不谙华语,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他们在印尼族群中拥有什么样的定位。根据调查、研究、访问……俞文娟著下这本书,以英文在美国出版,得到各方好评,并成为美国各大学研究印尼华人必参考的学术专著。后于2010年由印尼最大出版商Gramedia译成印尼文发行,获得各方极高评价;第二本著作是《印尼杰出女性事迹》,该书主要收集了印尼九位杰出华裔女性的成功事迹。她们的工作涵盖了多个领域,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开拓进取,取得了辉煌傲人成就。她们取得的成就无论是在树立社会形象及表率、为国家和民族利益,更为印尼华族在国家民族取得应有的定位都作出了无可估量的贡献。该书由2008年开始编写这新书,前后花了4年时间完成。俞文娟博士的著作以印尼文及英文推出。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是福清唯一的高校,正应对“两国双园”产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储备。该校党委书记赖海榕表示,印尼侨界热忱为福清捐资兴学、输送人才,对深化中印尼两国教育交流,增进华裔青少年对祖籍地的了解,培养建设“一带一路”和中印尼“两国双园”项目实施急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刘议华 报道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