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9月16日 第2021-09-16期 >> 第A3版:综合新闻
按日期查阅

《瞭望》刊发文章:中国-东盟合作三十而立新起点

  新华社北京 9 月14日电 9月13日出版的2021年第37期《瞭望》新闻周刊刊发了记者向志强、黄浩铭采写的文章《中国-东盟合作三十而立新起点》。摘要如下:
  30年来,从对话关系、磋商伙伴、全面对话伙伴、战略伙伴关系再到携手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双方不断拓展在互联互通、经济融合、经贸合作、人文交往等各领域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使中国-东盟关系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为成功和最具活力的典范。
  三十而立,中国-东盟关系站上新起点,迎来合作提质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过去,西部地区的开放发展曾受困于高 企 的 物 流 成 本 。2017年开始实际运营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以重庆为运营中心,以西部各省区市为关键节点,利用铁路、海运、公路等运输方式,向南经广西通达东盟乃至世界各地,比经东部地区出海物流时间大幅缩短,打破了西部地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传统物流格局,也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通过与中越班列、中欧班列的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进一步畅通了中国-东盟与中亚、欧洲之间的新的跨境贸易快捷通道,实现了“一带”与“一路”的快捷衔接。
  数据显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西部主要外贸聚集地对东盟的贸易额从2017年的4471亿元提升至2019 年的 5907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15%。
  如今,中国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0年,双边贸易在疫情冲击下逆风飞扬,东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形成了中国与东盟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良好格局。
  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制造业、农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领域投资合作稳步拓展。
  部分受访人士认为,虽然近年来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一些在中国的制造企业将部分产能向东盟国家转移,但总体看,中国和东盟合作互补互促的整体格局没有改变。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周边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周方银说,不少东盟国家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发展初中期,对资金、技术、设备等需求迫切,而中国相对完备的工业基础、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比较庞大的终端市场等优势无法取代,“中国和东盟产业链、价值链相互融合的过程,实际上是取长补短、互利共赢的过程”。
  在这种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热烈回应,不仅产能合作领域逐步扩大,一系列新平台、新模式、新机制的出现正推动形成跨境合作的新链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11年来,双边货物、服务贸易高速增长,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在惠及区域消费者的同时,有力推进了双方投资合作,也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和签署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经 8 年谈判,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成员国于2020年11月正式签署RCEP,标志着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由此诞生,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形成一体化大市场。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认为,RCEP签署之后,亚太区域融合呈现从双边融合向多边融合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强化区域内各国的产业链分工,促进产业双向的有序转移。中国与东盟将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构成更为紧密的产业分工体系。
  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说,东博会将继续秉承作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器作用,以RCEP生效实施为契机,从服务“10+ 1”向 服 务 RCEP 扩展,并进一步延伸到“一带一路”国家。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自由贸易区提升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