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1年06月08日
按日期查阅

巴达维文化中的华人文化 (2)

大卫·柯建豪(David Kwa Kian Hauw)
巴达维族新娘服饰具有浓厚的土生华人风格
巴达维服装

  从婚礼到赴婚宴
中华文化的影响,在巴达维族的传统婚礼中亦可见一斑。婚礼前夕,一个被称作peti sia/sié(墭)的雕花木箱,里面装着聘礼,被两个人一前一后抬送到新娘家。用来抬箱子的竹棍叫做dolken。在雅加达及邻近城市(Jabodetabek)地区,当新郎从家里出发前往迎亲时,一定会放一串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作伴(爪哇人称为mercon,闽南人称为炮仔),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巴达维族婚礼。
  迎亲的队伍中,第二排是身着制服的习武青年,他们手里拿着被称为toya(棍棒)的中国特色武器——长棍。
  中华文化的其他影响,还体现在被称为“中国公主装扮”的巴达维族新娘服饰上。我们当中的部分人,可能曾经看过丹格朗(Tangerang)土生华人的传统婚礼,并从中观察到土生华人的新娘服饰与巴达维族新娘服饰之间的异同。当然,后者也在许多场合出现过。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在迪克·祖卡纳恩(Dicky Zulkarnaen)主演的电影《巴达维好汉——西彼东的传奇故事》(Si Pitung Banteng Betawi)(1971)中,土生华人的新娘服饰曾在一个“强迫婚姻”的场景中出现。
  巴达维族的新娘服饰,与土生华人的传统新娘服饰基本相同。中国公主款式的新娘服饰由一系列花卉图案的发簪组成。这些发簪会随着新娘的动作而摇摆,因此被称为“摇曳的花朵”。其中有四支带有图案的长发簪被称作凤簪,新娘脸前的遮挡物则叫Siangko(八仙箍)。开襟在右的满族款式的新娘服装叫做Tuaki(大裾),而下半部分的百褶裙被称为Kun裙或者(花裙)。在新娘的背部、肩部和胸部,还有被称为Terate(云肩)的装饰。
  Sincia(新正,即春节)前夕,从前的雅加达土生华人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就是要去西雅加达市的草埔(Glodok)和班芝兰(Pancoran)的夜市上购买海鲢和kue keranjang(甜粿),送给岳父母或公婆或者未来的岳父母或公婆。许多人认为,这才是“懂礼节”的行为。因此,也不乏有准女婿或媳妇因为不知道要给未来岳父母或公婆送海鲢和甜粿的礼节,或者被视为“不懂礼节”而被取消婚约。如今,巴达维族人依然保持着这一习俗。他们会在西雅加达市的拉瓦巴龙(Rawabelong)的海鲢市场买鱼,所以这个市场临近春节时就会变得热闹非凡。
  如果出席婚宴,巴达维族人除了送物品之外还习惯送angpau/ampau(红包)给男女主人,这一点与华人的习俗相同。Ampau(ang-pau红包)就是用红色的、通常是带条纹的信封装着的贺礼。
  巴达维族人的聚会中,男人们通常会穿koko和sadariah,有人称之为tikim(对襟衫),搭配峇迪裤子和围巾。Koko在闽南语中是“哥哥”或“大哥”的意思。大多数的青年才俊都穿着黑色的pangsi(纺丝)香云纱裤子。妈妈们经常用cukin(“背带”)来背孩子,用angkin(红巾)来束腰。从前的妈妈们都喜欢给小孩穿oto(肚兜)遮住胸脯和肚子,以免着凉。
  出席宴会的时候,许多女士都会穿娘惹格巴雅(Kebaya Nyonya)。这种格巴雅是土生华人对巴达维族间接影响的产物。虽然来源于土生荷兰人即荷印混血人种,但格巴雅后来为娘惹(即土生华人妇女)采用并改良。荷印混血人种的格巴雅只有白色布料配美丽的蕾丝边,而土生华人女性(娘惹)的格巴雅久而久之就不再是白色布料配蕾丝边了,而是彩线的刺绣。衣服上绣着各种装饰图案,有各种植物、蝴蝶、鸟儿,甚至还有……网球拍!荷印混血人种的格巴雅衣角是平的,而娘惹格巴雅的衣角则是sonday(齿轮状)尖的。娘惹格巴雅后来被称为”阿婶格巴雅”(kebaya encim),而这种齿轮状的衣边便是它的特色。Encim(阿婶)是“父亲的弟弟的妻子”即“Encék(阿叔)的妻子”。这种阿婶格巴雅后来为巴达维族女性改良,成为巴达维族在各种文化活动场合中的标准服饰。不同的是,巴达维人的娘惹格巴雅上不会出现如虾、鱼、鹿、蝴蝶和鸟的动物形象,因为伊斯兰教禁止画制动物图案。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