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02月01日 第2021-02-01期 >> 第A4版:综合
按日期查阅
伍耀辉

九牛一毛很轻,背后的故事却那么沉重!

——牛年说牛系列话题之三
伍耀辉

  每逢春节,有关生肖的话题是说不完的。
  尤其今年是牛年,笔者出于对牛的好感,更是兴致勃勃,借题发挥,要就此多写几篇文章。
  本文主要说说有关牛的成语典故。
  首先说一下那些带“牛”字的——寓意较为美好的四字成语。比如:牛郎织女、牛高马大、执牛耳者、气吞牛斗、庖丁解牛、牛刀小试、老牛舐犊、汗牛充栋、九牛二虎之力……等等,不一而足。
  还有一些有关牛的成语属于中性词。比如:九牛一毛、气喘如牛、犀牛望月、隔山打牛、泥牛入海、风马牛不相及、杀鸡焉用牛刀、钻牛角尖……之类——既无褒义,也无太大贬义。
  耐人寻味的是,虽然中国人都喜欢牛这种动物,但是中文说到“牛”的成语,却有很多专门形容丑恶,或者比喻愚蠢的意思。比如:牛头马面、牛鬼蛇神、吹牛拍马、气壮如牛、鼠入牛角、对牛弹琴、牛头不对马嘴。
  这使我想到,中华故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因而产生了上万条成语。而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块瑰宝,虽然大部分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也有一些字数更多的成语),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或耐人寻味的故事。
  先说一下“对牛弹琴”
  的寓言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大发,突然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老牛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老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
  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后来,人们就用“对牛弹琴”来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刻的道理,或对外行人说内行话,白白浪费时间,现在也用来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再讲一个“九牛一毛”
  的成语典故
  在我们印尼,虽然绝大部分受过华文教育的人,基本上都会使用“九牛一毛”这个成语,但是我敢说,没有几个人知道“九牛一毛”的来历,更少人知道这个成语背后,还有一个无比悲壮的故事。
  话说中国古代两千年前的汉朝时期,汉武帝(刘彻)派大将李陵带领人马攻打北方的匈奴,听说他已经深入敌方国境,将士们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奉承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可是后来李陵不幸战败投降,汉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汉武帝便问大学问家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应该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弹尽粮绝,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
  武帝听到司马迁为李陵辩护,一怒之下,便将他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有一位大臣杜周为了迎合皇帝,就诬陷司马迁犯有欺君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宫刑”( 割掉生殖器)。作为一个男人,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多么痛不欲生!他想到要自杀,但当时他正在进行《史记》的写作。司马迁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眼中,不过是“九牛亡一毛”而已,得不到同情,反会惹人耻笑。
  在身体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创伤之后,司马迁忍辱负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写《史记》之上,完成《史记》也成为了司马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这部伟大的传世巨著,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也被人们所传诵。
  司马迁曾经把他这种思想转变情况,写信告诉好友任少卿。人们后来便根据他信中所说的“九牛亡一毛”这句话,引伸为“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九牛一毛很轻,背后的故事却那么沉重!
  除了“九牛一毛”之外,司马迁在给好友任少卿的信中,还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意思是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死的意义不同啊!
  今天我重温司马迁的故事,才感受到九牛一毛很轻,背后的故事却那么沉重!而他所说的“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总会死的,但死后是让人怀念,还是让人唾弃,还得看你生时的表现。所以人生在世,要给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使做不成一个高尚的人,至少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善良的人!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