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09月05日
按日期查阅

喜看《硕河桥》健康稳步迈进

巴厘省:意如香

  《硕河桥》创刊一周年了。短短一周年,展现了廖省文友们的文化正能量,文友们对中华文化的真诚热爱,与弘扬华夏文明的真心真意,令人无限感佩。
  《硕河桥》作为印华文坛的后起之秀,短短一年里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创意,不但吸引了众多的廖省新秀写作者,更突破常规,在《硕河桥》里开辟了师生园地,为三语学校的老师与同学们,营造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展露文学才华的平台。从此一意义上来说,《硕河桥》,不愧是为印华副刊开拓了一个培养后起之秀的园地,这是廖省文友足以引以为豪,并值得其他副刊版借鉴的文坛创举。
  作为六十岁上的老文友,长期来大家都有一个隐忧,就是深深地为印华文坛的“青黄不接”而担忧,面对苏哈托三十多年的文化封杀,能坚持方块字写作的华人已不多,顶多 只 剩 三 百 至 五 百 多人。而到2000年,印尼民主开放后,印尼各地陆续复办了华文报,以及开办了三语学校。就是靠着这批坚韧的老一辈印华文化人,印华文学才得于展现无限的生机,文友们的创作热情焕发出来了,并组织了许多文学团体:如印华作协、东区文友协会,万隆文学社,以及各地的印华作协分会与文学俱乐部等。
  但可悲的是,这些还坚持写作的印华文化人,很多都是年过半百的老年人,而且近20年来,许多 老 文 友 更 不 幸 作 古了。回望文坛路,我辈都垂垂老矣!再不落力培养新秀,真要“后续无人”了!
  所幸各地的华文报都开辟了学生园地,许多祖籍国来的外派教师,也都能负起文化使命,对弘扬中华文化不遗余力,报刊里的学生习作渐渐多起来了。如今《硕河桥》就像接力棒那样,扛起培养后起之秀的重任来了。好啊!再接再厉,你们做对了,希望更好地动员起三语学校老师们的潜力,组成写作小组,定期由《硕河桥》编委,到场辅导学生写作。如若条件允许,也可邀请资深写作者,举办文学讲座会,让文友们一起参与座谈,相信定能发挥起激励年轻一辈的写作热情。
  虽然万事起头难,但《硕河桥》已经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大家在廖省与苏西熊熊燎原起来!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