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08月28日
按日期查阅

艰辛的求学之路

漫画 王锦松 (原载《联合早报》)

  加浪沙里,是外南梦县属下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地广人稀,穷乡僻壤。幸运的是,维利能在一位咖啡农园富翁的私塾兔费学习。那时,读中学的维利约12岁,起先其家离学校不远,后来搬到别村。每天,东方刚显出一丝的曙光,维利便与姐姐、妹妹沿着 2 公里多的羊肠小道,穿过野草茸茸、绿叶丛丛的咖啡园和树胶园到达学校。每天,维利都是幸福的,他也很珍惜这段美好的生活!
  可是好景不长,在G埠有了正规学校,维利读了三个学期,就随着父亲的工作的变动,转到G埠一间极为简陋的穷人子弟学校读书。不久学校却关闭了,维利又不得不转到中华学校就读。
  到了1954年,维利将要初中毕业。同学三五成群议论升学问题,维利很羡慕他的同学有那么好的升学机会。而维利只作旁听者,因为毕业后的维利只能从学校走到社会,接受社会的磨练,或社会的挑战。因为维利右脚的不便,将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和艰辛,母亲很希望有着丰富知识的维利能摆脱沉重的体力劳动。母亲为这问题极为忧心,但母亲在这个苦难而惨酷的现实,更多的只能无奈地悲哀的接受。维利亦明白母亲的难过,故此维利在母亲面前没有说有关升学的任何信息,反而懂事地安慰母亲说:“妈,往后有机会维利再去教书!”母亲只能惨然地说:“先等待看看吧!”或者在母亲看来,只能用这句话来安慰受创的儿子。
  有一天,他母亲突然高兴地问维利:“儿子,你真的很想升学吗?”维利很意外,不明白母亲的意思问:“妈妈,维利当然很希望,但是哪儿来的钱呢?”母亲微笑地说:“你去报名吧!妈妈会为你想法子的!”听母亲这么说,维利真的喜出望外,心花怒放。
  1955年初,通过自己的努力,维利终于考入泗水侨光师范学校。在当时,杜承恩老师是维利的语言导师。杜老师,严谨博学,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杜老师悉心的教导下,维利成为班级的佼佼者。有一天,杜老师拿着一份报纸,笑着向维利走来,说:“你看看,这是你的文章! 我帮你投稿了!”维利很意外,也很惊讶。“老师,这是真的吗?”“你有这个潜质,继续努力吧,多写多投稿,提升自己!”确实,维利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作文。
  此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维利勤读书,多写文章,陆续把好的作文投到泗水的《大公商报》。两年后,泗水光华剧社在加巴山街文庙设立一间华侨师范学校,教制与教材和中国一样,上下午上课,科目很多。维利认为能学到更多的学识,便去报名。同学都说维利太笨,是个愚蠢的决定。但是维利的看法与他们不同,维利的目的是求知识,多读书,所以,维利还是做了同学眼里的大傻瓜。
  在华师的学习是繁重的,维利整天在学校上课,回到宿舍,除了洗澡吃饭外,维利是极少走出房门,做好功课就看书写作。有时,在《华侨新闻》主编陈炳洪先生的指导下,维利还写特约稿,常常写到三更半夜。如此艰难的学习生涯,得到房东的关注和同情,后来他只收维利一半的寄宿费,同时每天还给维利一杯咖啡,有时加块糕饼。房东是北苏拉威西、万雅佬属下村庄的兄弟族妇女,其夫君是已好几代姓王的华裔。房东的善良热情的帮助对维利来说实在是雪中送炭,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房东的关照一直温暖着维利心,让维利终身难忘,百般感念。
  求学中,维利的生活是忙碌的,却也是很充实的。每次领到稿费,维利心中异常兴奋愉快,就到食摊吃碗云吞面来犒劳自己和鼓励自己,也带一份给房东,以此报答房东一直的关爱。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留。”有一天,政府文教部突然发出公告:凡印尼籍的学生不能在华语学校读书!在前路迷茫的情况下,维利无可奈何离开学校,结束了华师的求学生涯。
  (节选自刘文亮著作《圆梦》)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