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08月04日
按日期查阅

备受对手敬重的记者郭恒节

廖建裕Leo Suryadinata
郭恒节
  

郭恒节(Kwee Hing Tji
  at)1891年在泗水出生,教育背景不详。不过,较为确定的,是郭恒节曾就读当地的荷文学校,后来在建源公司(Kian Gwan Concern)的行政部工作。他苦心经营,创办了《亚细亚》(Asia)杂志。1914年,他担任《木铎》(Bok Tok)周刊编辑,该刊后来更名为《春秋》(Tjhoen Tjhioe)。一直到1915年,郭恒节是该报唯一 一位长期聘用的编辑。是年,他迁居日惹,成为《油灯报》(Pelita)主编。
  1916年,《油灯报》停办后,郭恒节应邀前往巴达维亚(Batavia)(译者注:今雅加达),担任《新报》(Sin Po)主编(1916年4月27日)。在那里,他猛烈抨击让印尼华人“捍卫荷属东印度”(Pertahanan Hindia Belanda)(译者注:今印尼群岛)的主张。他认为,在印尼的华人是中国人,没有义务去捍卫荷兰殖民地。担任了三年的《新报》主编后,他启程前往日本。此后,成为“和德海”(Hoo Tik Hay)商行在巴厘的代理人,被派往欧洲负责烟草贸易。在欧洲的四年里,他为《新报》撰写了大量的文章。1921年,他还在德国柏林出版了一本名为《两个顽固分子》(doeakapalabatoe)的书。由于在《新报》上发表题为《白祸》(Bahaja Poeti)的文章,攻击荷属殖民政府总督德克·福克(Dirk Fock),他被禁止返回荷属东印度境内,因而不得不在上海居住了四年。由于不谙中文,他无法适应在中国的生活。
  1934年,在建源公司(Kian Gwan Concern)老板黄宗孝(Oei Tjong Hauw)的担保下,他同意了几个针对他的特定条件后,得以重返爪哇岛。同年,他出任了由建源公司赞助的《太阳日报》(Mata Hari)的主编。1939年郭恒节因患高血压、肾脏和心脏疾病于三宝垄逝世(Sin Tit Po,28 Juni 1939)。(Kwee Hing Tjiat-blog Tjamboek Berdoeri)
  与林群贤(Liem Koen Hian)一样,身为记者的郭恒节也经常会掀起华人社会的一片哗然。凭借着犀利的评论和令人钦佩的大无畏精神,他赢得了对手的敬重。
  郭恒节起初拥护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的立场,反对荷兰殖民政府。担任《新报》主编期间,他奋起反抗让华人“捍卫荷属东印度”的主张,理由是华人既不是殖民地臣民,也不是荷兰公民。结果,这番尖锐的言论导致他被禁止踏足印尼多年。
  居日惹时,郭恒节曾因批评一位华人名流而被告上法庭。在法庭上,他拒绝说荷兰语,当法官把他的名字念成恒节郭(Hing Tjiat Kwee,这是欧洲人称呼人名时,把姓排在名之后)他甚感不悦。他解释称:“即使两者意思相同,我也不愿意我的名字被颠倒成恒节郭。郭恒节是我父亲起的名字,我一辈子都不愿意去改变!”结果,他因顶撞法庭而被罚款200 荷兰盾(f.200)(T.H.T., 1949:18)。
  如果说郭恒节早期的政治倾向于中国,那么在离开印尼流寓期间,他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的转弯。在中国,他亲眼目睹了中国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祖籍国的生活也让他备感陌生,他转而号召土生华人投身印尼民族的怀抱,成为“印尼民族儿女”。虽然如此,他误解了身为印尼民族儿女的义务。他以为,如果要成为印尼民族儿女,土生华人应该:“与所有把印度尼西亚看作祖国的人和行使监护权利的荷兰政府,共同承 担 所 有 义 务 ”(Kwee, 1934)。
  不过,郭恒节后来意识到了土生华人的义务是:“全心全意地与印尼原住民儿女一起为印度尼西亚的独立而奋斗”(Mata Hari, 6 Agustus 1934)。他还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同化的概念,主张原住民与非原住民通婚。然而,郭恒节的激进思想在当时遭到了华人社会内外的一致反对。显然,荷属东印度社会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Suryadinata, 1990:35-42)。
  郭恒节是在同意不再反对荷兰政府之后,才得以重返印尼的。加上《太阳日报》的出资方建源公司对该报的政策,特别是管理政策,影响很大,所以他后来不复之前那么激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依然动辄“炮轰”中华会,指责这个亲荷兰的土生华人组织搞政治投机。看起来,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这位年迈的记者依然没有被驯服。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一册)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