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07月09日
按日期查阅

华族将军熊德怡的故事:

那个年代军方秘闻及守望中华文化的功臣(之三)
手握指挥刀,在印尼军营操场练兵的基层军官熊德怡。
1969年,印尼国军连长熊德怡与太太的结婚照。
1960年代印尼国军步兵连长已经配备越野吉普公务车。

  在玛格朗军事学院,熊德怡度过了三年的学员时光,1965年毕业时获陆军中尉军衔。他先是留校做了教官,后来下部队当了排长、连长。
  (2)与喜欢打人的顶头上司发生对峙
  1974年,熊德怡在东爪哇一座兵营担任副营长时,和营长发生冲突,差一点被开除军籍。
  我的营长是一个性情高傲,容易生气并经常殴打他手下的人,所有排长,连长平均都被打过耳光。只是我这个副营长还没被打过。我开始小心翼翼。并预想到如果遭到营长殴打,我该怎么办。
  他喜欢每天晚上出去,有时一直在外面厮混到天亮。我不愿意每天晚上陪他,除了浪费时间和对我的家人不好外,还能有什么好呢?这也是他不喜欢我的原因之一。
  有一次,在全营军官会议上,这个营长当着所有连长和排长的面,指责我永远都是中国人,不可能变成印尼人。实际上,他宣扬这类种族主义言论无任何意义。
  终于,关键的时刻到了。有一天早上,我穿着空手道服装,正在为军官组训练空手道,训练才持续了几分钟,就被营长叫停。
  不知道他为什么很生气,想过来打我。我立即摆好架势,准备还击。营长说,你想挑战我吗?我说,不。但是如果我被你打了,我会打架。
  我确定我没有记错,他去取拿起挂在墙上的礼仪剑。我也立即靠近,以便他在拔剑,或将枪在桌子上时能迅速采取行动。显然他知道我也很生气。所以没敢动手,但是命令我坐下。然后就去司令部把旅长请来,要求立即将我从副营长的职位上解雇。
  我回到家里,没有再去部队办公室。我告诉妻子,也许我该退役了,不再成为军人。几天后,我被传唤要移交该职位,并被送往Singosari的旅部。
  旅长在办公室去等我,我向他致敬并报告后,他命令我坐下。旅长什么也没说,只是像镰刀 一样摸索着他的长胡须,我也保持沉默,气氛很安静。最后旅长说:“部队将很快前往东帝汶,你守卫着这所房子,照顾好留守在后方的部队家属。
  我回答说,是。长官,我准备好了。
  他点点头并命令我出去。
  实际上,此时我已经做好被开除的准备,因为很明显,我在与上级对抗,在军事上被称为不服从。也许旅指挥官知道属下真正的问题,并没有把我的错误算在内。
  过了不久,我听说那位喜欢打人的营长辞去了军职,具体原因也不清楚。
  (3)中尉薪水不够吃饭,连长就配公务吉普车
  值得一提的是,熊德怡在其回忆录里,谈到了印尼军人的待遇和装备问题。两者反差很大,令人不得其解。
  比如,1960年代中期,他本人获得中尉军衔之后,在军营吃食堂需要交伙食费,但是薪水低到居然不够在食堂吃饭的。而印尼部队基层官兵的饮食可谓十分简单,并且份量也少。
  熊 德 怡 这 样 写 道 :“作为一名刚毕业的中尉,我虽然那时还是单身汉,但薪水不足以满足部队厨房提供的午餐和晚餐的日常需要。我们每天的食谱是——早餐:米粥和薄脆饼干;午餐:油炸豆酵饼和蔬菜;晚餐:每人只有半个煮鸡蛋及蔬菜汤。”
  对此,熊德怡在玛格朗军事学院的学弟——后来当上印尼第六任总统的苏西洛退役上将,也有同样的体会。我看过一篇有关苏西洛早期军旅生活的报道:
  “苏西洛和阿妮夫人结婚后,没有过上奢侈的生活,他们非常简单地生活在家里。当时作为下级军官的营长,苏西洛给妻子的薪水不够开 销,妻子不得不在军队之外寻找一些外快补贴家用。据说在生活比较困难的时期,苏营长舍不得吃军队每天发给他的一罐绿豆粥,总是带回家给孩子们享用。”
  1969年,熊德怡婚后的日子也是这样窘迫。
  他花了6万印尼盾,在部队宿舍区,从一位寡妇手里买下了一所狭窄的H型房屋的使用权。双人床是一位朋友送来的;另一位少校营长苏塔尔莫为他提供了煤油炉;第10步兵旅长官希达亚特上校赠送了塑料椅,桌子是从宿舍借来,还有一台破旧的二手冰箱,插上电源,声音轰隆隆好像摩托车。
  小夫妻的感情很甜蜜,但是熊德怡薪水只能维持半个月的日常开 销,接下来的半个月,必须搞点副业才能过活。妻子向Koprasi出售鞋油,向商店出售Alizan品牌的衬衫,等等,做些小生意赚点外快。
  他们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太太有时会收集喝完牛奶和甜茶的瓶子,拿去卖掉补贴家用,也经常向亲戚朋友借钱度日。熊德怡回忆说:“有一次去泗水参加朋友的婚礼。朋友知道我的经济状况,不可思议地问我,为什么要当兵?那么小的薪水!我当时无言以对,怀着不安的心情回到家,颇为感慨。
  “我想说的是,在印尼并非所有的华人都对经商感兴趣,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也希望能为保卫祖国的安全建功立业,贡献一份力量。只是政府所给的机会太少,而薪酬太低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熊德怡在军队拿着这份低水平工资,一直持续到退休为止。他作为服役近40年的准将军衔(类似于中国正师级大校衔的将领),2015年的退休工资只有400多万印尼盾,才相当于人民币2000多元。
  有关印尼退休将领的工资问题,笔者也曾经从一位印尼人将军那里得到过印证。
  10多年前,笔者和一位同行合伙采写华商大佬——“寒天”(一种海藻提炼的保健品)大王钟延筹先生的传记时,有一天在钟先生公司见到一个退休将军。钟先生介绍说,此人原是印尼高等军事法院院长,少将军衔,退役后被聘请到他的公司做法律顾问。钟先生说,这个堂堂少将退休金才两条印尼币(当时合人民币一千多块),如果在位时没有贪污,拼命捞钱,现在就很难过日子。请他来公司帮忙,也是为了让他多拿些补贴。那位退役少将通过钟先生问我:“中国像他这样级别的将军,退休后能拿多少钱?”我说具体不大清楚,应该有一万多人民币吧。退役少将听罢,伸出大拇指羡慕地说:“哇嘟!巴尼亚斯嘎里(啊!很多呀)”。
  本文主人公熊德怡先生在其回忆录里写道:“诚然有一个短暂的时期,当时的陆军中将优素福将军意识到,战士无法空腹作战,他的妻子和子女在家中缺少食物。因此决定把士兵薪水提高了10倍,使他们有了一点积蓄,但持续时间不长,又回到了通货膨胀之前的水平。”
  后来当了高级军官的熊德怡,因此注意到薪资太低,给军纪造成的危害。
  “当我们在野外观察时,发现有许多士兵到处漫游,寻找机会搞钱。故意找借口刁难街头艺人、三轮车夫或其他小商小贩,要他们给自己行贿,违反纪律和法律事情时有发生,这对军人的职业素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一些在执行任务中表现勇敢的军人,有时也会在社区中造成不良印象。这种现象也在各级军官中司空见惯生。这实在是那个年代印尼军队的一大顽疾!”
  与官兵只能领到少的可怜的薪资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数十年前印尼部队的装备水准却令人羡慕。至少在使用机动车辆方面,远高于同时期的中国军队。
  比如本文所说的熊德怡先生,他于 1969 年当步兵连长时,就配有一辆越野吉普作为其公务用车。
  他把这辆车的图片收录在其传记图书,并配发相关说明:“该GAZ型公务车是俄罗斯制造的,用于连长级车辆,同时也可用于连队战地救护车,或者为士兵运送大米和有关设备。”
  在笔者这代人记忆中,中国陆军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有团级单位和领导才有资格配一辆北京212帆布篷的越野吉普,可是人家印尼陆军的连长,早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拥有吉普车座驾了。如此差别甚大,当然并不意味着战斗力的强弱。在我心目中,中国军人打从抗美援朝时期,就具备了世界一流的作战能力,这是历次血火征战证明了的,在此无须多言。(未完待续)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