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环球快报 2020年06月10日
按日期查阅

黄碧珍是勤奋学习 、拼搏成功的好榜样

  黄碧珍女士是20年前我主编《国际日报》的助手,当时印尼民主改革刚刚启动,被封闭了35年的华文报业允许出版发行,《国际日报》续《和平日报》(维持1年10个月)《印尼商报》与《新生日报》(维持1年5个月)后,在2001年初出版发行,草创时期面对的最大难题是人手短缺。我向陈诵林老友买了5台二手普通电腦打字机,但找不到5位训练有素的打字员,我自己带了一个手提电脑用来选取国内外新闻,印尼新闻又要选出给翻译员翻译,然后再由我们审阅修改,标题后交给打字员打字、校对才能送去排版。华文教育被苏哈托政权封闭35年后,在印尼国内能翻译、打字的中文人才严重不足,编辑部工作特别繁重。先后引进来参加工作的有思平和张颖夫妇,随后是黄碧珍、刘玉莲等。可以说,张颖和黄碧珍两人,从打字校对、阅读来稿、联络文友到编辑副刊,整整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辛勤岁月,并在边学边写的进程中,锻炼成印华新时代的写作者。
  碧珍是一位勤奋学习、拼搏有成的幸运写作者。2005年,她与七位印华作协文友出版合集《生命的火花》,2012年,她的第一本著作《迟来的春天》就有多篇文章说明“我的工作心得”、“我的文学缘”、“我与作协”,清楚表达她如何边作边学、坚强不懈力争上游的奋进精神,终于从在商店做薄记,转身进入报馆,再从打字员又转身成为副刊编辑,并担当印华作协的联络部主任。大半生都充满“爱拼才会赢”的坚强不懈精神,如今年过七十岁,她离开了《囯际日报》,但仍然积极活跃,争取在社团和印华作协参与社会工作,希望再创时代的佳绩,这是十分难得的豪迈表现。
  2 0 1 2年5月碧珍出版首部著作《迟来的春天》后,有十多位新老作者为她写评论赞美和推介,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推动,因此她再接再励,于2016年11月“再下一城”,出版第二本著作《雪泥鸿爪》,我最近问她,有二必有三,何时再出版第三本著作,她笑笑表示,正在筹划中,看来2021年将有好消息传来。我们希望她越战越勇,从写身边故事到写游记,进一步写短篇小说,将美丽的椰风蕉雨和浩瀚的赤道大地写进新时代的作品内。
  祖籍金门的黄家长女
  黄碧珍祖籍福建金门,金门是一个弹丸小岛,但靠着闽南文化“爱拼才会赢”的奋进精神,金门人在南洋人材辈出,新加坡大企业家黄祖耀、印尼先贤黄进益、名作家黄东平和《东盟文艺》的主篇寒川等等,金门乡亲在印新马创业奋斗的故事精彩杰出、成就非凡(寒川曾编著《我从金门又来了,碧珍也不愧继承了金门的优良传统。
  碧珍生于1949年,是在东加里曼丹成长的黄家长女,一生充满了坎坷和转折。不久前,《金门日报》记者蒋荣玉特地对她进行了一次專访,详细报导了她在东加里曼丹和雅加达成长拼搏的风雨历程,正好说明她坚强不懈、勤奋学习的好榜样,我特转载如下,作为大家学习的借鉴:
  人生就是不断地学习
  黄碧珍原名黄贵篱,祖籍金门水头,1949年出生于印尼东加里曼丹麻里巴板市,现任“印华作协”理事联络部主任,身兼“印华作协”会刊“印华文友”、“国际日报”文艺副刊“耕耘”编委及黄氏宗亲会理事、会刊编委,也是金门互助基金会理事妇女部委员。1999年底进“和平日报”工作,2001年才开始学习写作,2002年初转入“国际日报”编辑部迄今,作品发表于“和平日报”、“国际日报”及“印华文友”,2005年与7位文友出版合集《生命的火花》,2012年出版第一本个人文集《迟来的春天》、2016年出版《雪泥鸿爪》。52岁成为作家之前,黄碧珍绝没料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会有如此变化。从5岁读幼稚班起,因为原名难念难写,叔父为她改名“碧珍”,开始写作后成为笔名。在落番印尼之前,她的父亲黄启柄在金门只读了2年私塾,1935年抗日时期随家人南下,靠捕鱼为生,印尼独立后迁居麻里巴板城区,改以脚踏车挨家挨户叫卖收购而来的布料、食品,有了积蓄就开个小商铺,贩卖日常用品、食品、米粮等,母亲许婵娟则单纯地相夫教子。
  排行老大的黄碧珍有5弟4妹,就读麻埠中华小学与新华中学。因为家教严,从小她便养成勤劳节俭的习惯,犹记当年就读小学四年级时,每天清早帮忙做家务后,中午11点她就得走路到小商铺送午餐,等父亲吃完后才赶紧去上学,来回45分钟,赶到学校12点半,刚好敲上课钟。1960年,印尼政府颁布第10号禁令,其中便规定“华人不可在县以下城市做生意”,当年,城内华人只要是开小商铺的纷纷关店,赶着返回祖籍国,原本黄碧珍的父亲也把小店给变卖了,在家等侨船,没想到侨船只来了一次就没了下文,如此等待三个月,正当黄父为一家生活费操碎了心的时候,原来收购小商铺的邻居主动卖回商铺,黄父得以重操旧业。黄碧珍说:“可能是先父一向以善待人,友族邻居看了我们没有回去,就自动把小商铺还回来。”1964年初中毕业后她就读东爪泗水开明学校高中部,事实上,身为长女,加上家中食指浩繁,黄碧珍当年根本不敢跟父亲提想要升学的事。看着即将毕业的同学忙着去泗水、玛琅升高中,她好生羡慕,“那时我的想法是,父亲才刚刚再做起小生意,经济能力有限,弟妹们也要念书,费用大。”没想到,领了毕业文凭的隔天一早,父亲竟然问她:“妳要升学吗?”她喜极而泣地说:“我要!”但转念一想,又说:“到泗水升学费用很高,爸爸怎么解决呢?”黄父却说:“放心,一切会按排。”黄父期勉她尽量节俭,努力求上进,不要像他在抗日战乱年代只进私塾读到小学二年级,12岁出南洋后连一封信都不会写。
  人生处处是转折: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
  1 9 6 6年苏哈托上台后封闭了印尼全国所有的华校、华文报馆,也禁止所有华文书籍面市,因此,黄碧珍只在泗水读了2年书,1 9 6 6年又回到麻埠,被迫中断学业的她与同学们共同开设华文补习班,直至1972年。回忆当时情景,她说,“要不是双亲大力支持,给我精神上的鼓励,华文补习班是不可能坚持开了6年之久。那时每天晚上9点钟下课,为了安全起见,母亲总在巷口等着,陪我一同回家。”
  开设补习班的6 年是黄碧珍自认最快乐的一段黄金时代,每天工作满档,但她不知疲累,“一星期五天教补习,从早到晚4节课,另一星期则要再加晚上2节课,每天都是一早做好家务,7点半出门,中午12点回家,下午1点再去,5点回家。”几个小老师也会轮流帮忙带领近20位小学生到海边、山区果园游玩,“小朋友勤学又听话,我们待他们亲如自己的弟妹,家长也好放心,放手让我们带。”不过,受时局影响,1972年补习班暂停营运。
  1971年9月,黄父病倒了,医生说是高血压,服药不见起色,赶往泗水治疗,经医生检查出是肝硬化,可能只剩一个月生命,才22岁的黄碧珍听了伤心又焦虑,流下眼泪。后来遇到中医师王家穆,建议服中药配合针灸可能有起色,只是当年小城没有针灸医师,王医师只好在黄父要返回小城临时教黄碧珍看舌苔、切脉、检查眼睛等,并吩咐她设法找到熊胆、犀牛角2种珍贵药物及燕窝。总算皇天不负苦心人,透过当时在森林木材区打工的朋友找到了9个小熊胆,“他们得知是我父亲生病所需,都不收钱,宗亲叔公又送来犀牛角,使我感到雪中送炭的亲情与友情。”之后又从山区友族处买到上等燕窝,就这样,她开始自己照顾父亲,每二天一次写信给王医师讲述病情,再由王医师配药,乡亲们代寄。如此,黄父的病情竟然慢慢好转,一年五个月后才撒手人寰。
  缠绵病榻的黄父在家休养期间,小商铺由黄碧珍与大弟照看。当时对经营商铺一窍不通的她为了父亲与家庭重担,不得意单枪匹马飞往泗水开始学办货做起小批发生意。虽然走向经商之路,黄碧珍却因为接触中医而开始对医术产生兴趣,“我心里总想:要是我也能掌握这门医术,可以为人治病,该多好呀!”她也果真起而行,1973年到泗水经王家穆中医师介绍进同济医社学习针灸,1974年回乡后以针灸为人治病,她笑说:“当时我只是在同济大众诊疗所观察实习一年的针灸理论与实践,就回东加小城以出诊形式为人治病,不是很专业的中医师。”
  她的启蒙老师就是王医师。王医师在家一星期开 2天诊,他在诊病时,黄碧珍便旁听病人的情况,累积医理与中药知识,王医师也出借针灸、穴位等医药书籍,鼓励她有空把穴位背熟,练好指力。起初她把棉花包成硬硬的方形,先扎一针,才在自己的身上扎针,感觉痛不痛,“我的个性就是这样,想学成某种东西,严格要求自己不达目的誓不休。针能插入棉花包了,就用自己的脚、手臂来试验。万事起头难,试验好几次总算成功了,我真的要感谢弟妹们,他们的手脚都成了我的试验品。”她在同济大众诊疗所实习期间,王医师一个月一次到诊所看望她,关心她的学习状况。
  爱阅读爱分享52岁栽进文学创作领域
  人生处处是转折,黄碧珍的中医之路没有继续走下去,1978年,她与金门籍乡亲刘钦发结为连理,婚后育有一男刘德顺,毕业于雅加达TARUMA NEGARA大学,目前服务于银行业。1981年,黄碧珍夫妇迁居雅加达,为了生活奔波的她在布商当了17年簿记人员,直到1999年底转入“和平日报”当打字员才开始接触编辑与写作。51岁的她开始吃力地学打字,工作第一天只能打几百个字,“看到别的同事几分钟就打了一大篇,心里真焦急,可是越急就越打错字。”总编看了说:“别急,熟能生巧,第一天上班能打出这字数,不错了!只要有信心、有毅力,继续努力一定会成功。”他这一句话给我很大的鼓励,使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征服自己,“打字时尽力把心情放松些,久而久之,每天打的字数越来越多,这个学习经验让我了解:‘有志者事竟成’的真义。”
  黄碧珍是个乐于分享生活所见所闻的人,除了2012年出版第一本文集《迟来的春天》,2016年再出版第二本文集《雪泥鸿爪》外,她也陆续发表散文集,纪录生活、旅游及采访见闻,她认为自己最满意的是写实作品“谈租屋谈交情”及“拾荒老人”,“我碰到困难的时候,大家无条件出力帮忙,不是很熟悉的人也热情帮忙我,让我感到人间的温暖,很有人情味,充满大爱的气氛。“拾荒老人”讲述人生的艰苦拚搏,刻苦耐劳,传达的是人生有温暖,充满希望。”她前后造访金门三次的她也随手写下自己的心情,如“回故里——金门之旅”、“金门散记”等。仍坚守工作岗位的她说,虽出版了两本文集,但这仅是迈向文学的第一步,“要学习的东西满多的,必须加紧努力,请教老前辈,多看多读多写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准。”(转载自金门日报)行万里路散文有三个优势
  碧珍做事勤快,干净利落,因此在《囯际日报》,我还给她另一个任务,负责算投稿人稿费和分发出去,这是一个繁杂的工作,但也让她和所有文友有所联络,后来担任印华作协联络主任便驾轻就熟了,因此她一出书也立即送给众多文友,许多好友纷纷写文祝贺评赏,这又是她人缘好的大优势。
  俗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碧珍是一个地道的实践者。她的散文写得出色,正是她行万里路,见识广阔,印尼群岛飞得比许多人更长更广,足迹遍及加里曼丹、泗水、万隆、棉兰、廖群岛、雅加达等地,囯外远赴福建、金门、广东、南宁、九寨沟、澳门香港、日本、韩国各著名景点,因此,东瑞表扬她散文的第三个优势是游记巧妙融入资料,夹叙夹议、记叙抒情兼具,令其游记既有著散文的美感,也有着游记文体的特征,更具备了旅游“指南”的参考价值。晓星讚扬她的游记“赏心悦目”,又“与众不同”,杜蘅说碧珍就是这春天动人画面里的一抹绿,而作家望西认为“珍贵的春天”不光是对碧珍女士本人而言,也是对印华文学而言。她的书中有太多人性的光辉,这才是文学的价值所在。
  也是金门作家的黄东瑞还给碧珍的 文指出三个特色,除上述的第三个优势外,第一个特色和优势是在于她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像摸得着她流动在血管里的滾烫的热血似的,读她的文字,完全感觉到她的几种“热”:热情、热诚、烈、热闹、热血,读她的散文,其实就是在读人,读到她对弱势族群的感人关爱,读到济苦扶贫的爱心。
  碧珍散文的第二个特色是扎实饱满,具体表现细致。这和她做人踏实、勤快、肯干,从不爱发空言很有关系。以她写的“拾荒老人”短篇小说为例,直接与卖废品的老人亲切交谈,深入浅出刻划弱势族群的生活状态,在文末得到重要的人生启迪:“人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需要去拼搏,社会是个大熔炉,道路荆棘丛生,每个人要想成为成功的人,并不容易,是需要认真负责、刻苦耐劳,更应该有毅力,有勇气”。
  为中华文化参与建设新印尼积极努力
  碧珍夫妇养育独生男儿,两位孙女,一家六口生活美满安康,是印尼华族典型的幸福家庭,她对中华文化具有深厚的执着和热爱,在“端午节感怀”一文中,她表示“从汩罗江到印尼芝沙达尼河给两族群写作人再结文学缘的良机,更希望来年的端午节能与他们共组一艘“龙舟”群策群力,同心协力,通过文学交流来促进广大友族对我们有更深入的了解,达到民族的和谐、和睦共处,共同为建设新印尼而努力。”这种期望中华文化可以为印尼的繁荣发展添彩的情怀,是新一代印尼华人应该传承的,碧珍和我们大家都应脚踏实地,积极为中印尼友谊和印尼进步强盛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李全)

HUANQIUKUAIBAO - INDONESIA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