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0年04月20日 第2020-04-20期 >> 第B6版:体育/耕耘
按日期查阅

从选材、构思、视角到文字和完成

——以东瑞三篇获奖小小说为例

  我在五六十年代的南洋(印尼)和七十年代的香港对这样的照相馆都非常熟悉,亲友当中就有以这类照相馆营生的。从这样的以老爷机拍摄顾客的照相馆,发展到今天手机的普及以致它们渐渐在城县里的消失,会发生许多故事。不同的是,韩国的《八月照相馆》是写爱情的,我是否可以以这种老式的照相馆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写一篇小小说呢?主题就拟定在新旧的交替?这就是被以上原因触发我写《转角照相馆》的灵感来源。为什么是“转角”呢?当时韩国电影流行“转角”这两个字,好像不“转角”一下不够文艺一样,我也不能免俗,借用一下了。其次,我和太太七十年代到香港定居,生活不大稳定,她曾经在工厂做女工,也曾经在红磡区一个转角处开 一个很小、大小只能一个容身之地的卖女性内衣的小铺;第三是店铺开在转角处,其实是利弊参半。好的是两条街的行人都可以看到,不好的是一般人都是脚步匆匆从这一街道拐弯到另一个街道的,不会留意。总之“转角”最为方便,用它来固定照相馆的位置,不然照相馆也太孤单了。这一篇得奖以后,我写了三篇“转角”系列,如《转角咖啡馆》《转角印书馆》,当然都没第一篇好了。
  接着是“构思”,我安排了一对父子为小小说的主角。由于现代手机和现代照相机的发展和普及,专门拍摄全家福或个人的照相馆势必被淘汰,我就把小说的时间定在这家转角照相馆关门或倒闭的前夕一个短时间内,写老板父子两代人的不同态度、不同感情甚至矛盾冲突,最初我没想到如何安排它的结局,故事就大胆写了。我是感觉到这个题材很有意义,带有极大的地域普遍性,中国的上海以及任何城市都存在过这类老式的照相馆,总之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过,包括了印尼、新马等南洋地区。可以说,写这老式照相馆的消失,几乎就是写一个时代的总结!这不就是在实践小小说“以小见大”的使命吗?我觉得很有意义,我必须一来就写咖啡馆的环境,目的是想说顾客很少,但又不能直接说,直接说那就不是小说了。我要写照相馆周遭景物的悲凉和静寂,暗示照相馆最后要走向消失的命运,这一段用心而细致的描写,在印尼万隆文友交流会上,一位叫文苗的文友大为欣赏,并作了专门分析。我是大约写了300字,全文是;
  “晨风刮着,落叶在地面上滚动着,发出沙沙沙的声响。
  这一区都是五十年以上的唐楼。前面一条大马路,行人稀少,大半天不见一个人影。大约在中段,有一条横街,密集并排着一列都是五六层高的唐楼。唐楼窗外,架满横七竖八的晾衣长竹竿。横街偶然有一两只流浪狗走过,对空乱吠几声,之后,就静得犹如死寂的墓地。(二)东瑞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