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0月11日 第2022-10-11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自然科学家 (4)

耶里·维拉宛和陈玉兰

Terry Wirawan & Mely G.Tan
  贝拉瓦蒂·哈尔迪·维查雅(BELAWATI HARDI WIDJAJA),又名陈梅兰(TanBweeLan)
郑虎龙(THEHOUWLIONG)
  

贝拉瓦蒂·哈尔迪·维查雅
  陈梅兰(TanBweeLan),又名贝拉瓦蒂·哈尔迪·维查雅(BelawatiHardiWidjaja),1938年12月27日出生于雅加达。她是计算数学和分析领域专家,也是为数不多的女性华人自然科学家之一。
  1945年至1956年间,她在中华会馆学校(TiongHoa HweKoan,简称THHK)接受基础教育。在中华会馆初中担任代数和几何老师之后,她继续在万隆工学院深造,1963年毕业于数学系。一年后,她在美国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ofKentucky)数学系获得硕士学位,1968年获得博士学位。1970年到1978年间,贝拉瓦蒂·维查雅在万隆工学院任教。后来她转至印度尼西亚大学任教,并于2001年晋升为教授(Setyautama,2008:346)。
  郑虎龙
  郑 虎 龙(The Houw Liong),1940年10月17日出生于西爪哇省万隆市。关于其所受基础教育的信息不足。据资料记载,郑虎龙于1964年获得万隆工学院物理学学士学位。1969年,他在肯塔基大学(UniversityofKentucky)完成博士课程,其博士论文题目为《固体中核自旋-晶格相互作用的基质元素》(MatrixElementofNuclearSpin-latticeInteractioninSolids)(Setyautama,2008:409-410)。
  自1963年起,郑虎龙成为万隆工学院的一名讲师和研究员,那时他刚完成博士学业从美国回来。起初他感到失望,万隆工学院的物理实验室中找不到一件精密仪器,但他不想陷入失望之中,反而继续观察自然现象,检验操控万物的物理定律。郑虎龙还指导2002年国际物理奥林匹克比赛的出题。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用回归基础的方法解答物理问题成为69个国家代表团的物理学家们之间热议的话题,其中有的来自发达国家。在学术领域,郑虎龙在跨学科领域也颇有名气,他时刻准备为有志于研究天气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探索模糊逻辑的物理工程学、了解细胞自动机信息学的学生提供帮助。他在方法论、物理学和数学上的实力为他步入前沿科学领域提供了便利(Simanungkalit,2002)。
  2005年,郑虎龙在万隆国家航空航天局(LAPAN)工作,还在技术评估与应用局(BPPT)人工降雨技术服务部(UPTHB)担任资料员和研究督查。当时,他在万隆工学院、电信技术学院(InstitutTeknologiTelkom)、印尼科技学院(ST-Inten)、民族希望技术学院(InstitutTeknologiHarapanBangsa,简称ITHB)等高校任教授,这些学校皆位于万隆。郑虎龙获得许多奖项,例如2000年获得政府颁发的30年忠诚服务勋章(KaryaSatyaXXX)、2002年奥林匹克物理国际论坛颁发的荣誉、2005年万隆工学院颁发的忠诚智慧学者奖(GaneshaBaktiCendekiawan Satya)(http://www.Linkedin.com/in/houwliong)。
  郑虎龙在学术论文撰写方面非常活跃,是印度尼西亚物理学家协会(HimpunanFisikawanIndonesia)和印度尼西亚地球物理学家协会(HimpunanAhliGeofisikaIndonesia)成员。他还积极在个人 博 客(http://sansteknologi. blogspot.com)上分享知识。在博客上他写道:“印尼必须根据本国情况来发展绿色科技,不能使用挥霍能源和自然资源的科技。”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