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10月06日 第2022-10-06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自然科学家 (1)

耶里·维拉宛和陈玉兰

Terry Wirawan & Mely G.Tan
吴万宏(GOBANHONG)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荷属东印度建立的学校为华人社会提供了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参见Suryadinata,1972;Govaars-Tjia,2005)。1934年的一份报告中提到有45,000名学生在华人学校接受教育。同时,另一份报告引用了1936年荷兰政府的记载,其中指出接受过荷兰语和马来语基础教育的华人学生数量庞大,有56,000人(Suryadinata,1972:61-62)。
  学校的建立为华人社会获得高等教育铺设了道路。1948年,在雅加达印尼大学(UI)就读的土生华人人数相当可观,占比67.9%(Suryadinata,1972:64)。高等教育为华人成为学者提供了机会。成为学者这一抉择值得重点书写,对于以从商闻名的华人社会来说,这一职业不同寻常。
  后独立时代,印度尼西亚仍然充满政治动荡,华人国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问题。然而,印尼的独立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20世纪50年代,印尼大学数量的增加和荷兰学者的离开为华人在学术界就职提供了大量机会。
  本书其他章节探讨活跃在医学、建筑、法律、经济和各类社科领域的华人科学家。本节中,我们特意选取在印尼后独立时代,致力于成为自然科学学者以及为自然科学做出贡献的华人。下述人物以其出生年份为序。
  华族自然科学家介绍
  ———————————
  贝特鲁思·洪·苏尔雅迪
  洪贤良(Ang Hian Liang),又名贝特鲁思·洪·苏尔雅迪(Petrus AangSuryadi),1921年9月12日出生于中爪哇省三宝垄,是一位数学家。
  关于洪贤良基础教育背景的信息不多。据记载,他在万隆印度尼西亚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院(现为万隆工学院/InstitutTeknologiBandung,简称ITB)完成学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统计学硕士学位,在印度尼西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Setyautama,2008:6; Suryadinata,1995:163-164)。
  洪贤良年少时就对教育行业很感兴趣。日本占领时期(1943-1945年),他曾在沙拉迪加(Salatiga)当小学老师,后返回三宝垄担任高中老师(1946-1948年)。
  洪贤良的讲师生涯始于在万隆工学院数学与自然科学 院 任 讲 师 助 理(1950-1953),并在1953-1961年任正式讲师。自1961年起,他成为万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教授。洪贤良也是巴查查兰大学(UniversitasPadjadjaran)和万隆师范教育学院(Institut Keguruan dan Ilmu Pendidikan,简称IKIP)杰出讲师。1965年,他担任万隆玛拉拿塔基督教大学(Universitas KristenMaranatha)校长,这是其所任最高职位。
  洪贤良出版了几本有关解析几何和统计学的教科书。其中之一为万隆工学院于1976年出版的《概率与统计学导论》(PendahuluanTeori KemungkinandanStati-stika),该书已被多次重印,马来西亚吉隆坡也有出版。
  吴万宏
  吴万宏(GoBanHong),1925年10月21日出生于北苏拉威西哥伦达洛(Goronta-lo)。其父吴瑞许(GoSoei Kho),其母王昭柳娘(OngTjiawLioeNio),吴父是一名椰干贸易文员。在八个兄妹中,吴万宏排行第五,是一位土壤学家。本文摘自其新出版的传记(见Fuad,2014)。
  吴万宏在哥伦达罗的荷兰华人学校(HollandsChinese School,简称HCS)开始接受教育。1934年,他的父母移居波索(Poso),吴万宏便在荷兰土著基督教学校(Christelijke HollandsInlandseSchool)继续学业。1939年,他被送到梭罗(Solo)的梭罗基督教师范学校(Christelijke Kweekschool Surakarta)就读。日本占领时期,这所学校被关闭,吴万宏也辍学了。随后,吴万宏在泗水一家日本公司工作。1947年学校重新开放,吴万宏进入荷兰高等学校(HogereBurger School,简称HBS)学习,并在两个月内完成了学业。在这里,吴万宏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已经显现,他在植物学课程中得分最高。
  1948年,吴万宏成为印度尼西亚大学农学院学生,该学院后来成为茂物农业学院(InstitutPertanianBogor,简称IPB)。就读期间,吴万宏主修土壤科学,并于1953年获得农学硕士学位,于1957年获得农学博士学位。1964年,年仅39岁的吴万宏成为茂物农业学院教授。
  吴万宏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1961至1966年间,他被任命为茂物土壤与施肥研究所(LembagaPenelitianTanahdanPemupukan)所长。1961年至1971年间,他还担任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Lembaga Pusat Penelitian Pertanian)主任。1971年,他受邀担任菲律宾洛斯·巴诺斯(LosBanos)国际水稻研究所(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IRRI)客座研究员。一年后,待吴万宏返回印尼时,其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主任一职已在未告知他的情况下被他人取代。随后至1976年,吴万宏一直担任农业部总局专家一职。当时,由于没有得到明确的任务分配,吴万宏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1977年他要求调回茂物农业学院担任土壤科学教授,并一直在该校工作至1980年。
  吴万宏也会接到国外的工作。1980至1983年,他在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FAO-RAFE)泰国办事处的地区土壤管理和肥料科任职。之后,他返回茂物农业学院继续担任教授,直至1986年退休。1988年,他被聘为中苏拉威西省波索市辛图勿马洛索大学(UniversitasSintuwu Maroso)教授,从教至1992年。
  吴万宏取得了几项成就。例如,1966年,他用1: 250,000的比例尺绘制了爪哇岛土地类型;1978年,他在茂物举行的国家食品与营养论坛(WidyakaryaNasionalPangandanGizi)上首次提出术语“土壤疲软现象”。这与他对土壤肥力的研究有关。吴万宏谈到,人们只会使用农业用地但从不考虑和设法维持其肥力。从那时起,这一术语就成为吴万宏的代名词。
  另有一个趣闻,吴万宏不吃大米,他用红薯、木薯、西米来替代米饭。之所以这样做,则是出于他对大米作主食这一习惯和储备的担忧。在传记中,他将自己的尝试戏称为“小白鼠”,以证明他能够在不食用大米的情况下健康、长寿地生活。为表彰吴万宏的贡献,2008年政府通过教育部授予他杰出教育家终身奖章(Anugerah Sewaka Winayaroha)。2015年8月7日,吴万宏在他的传记出版后去世。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三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