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1月14日 第2022-01-14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七十年代后的华人艺术家 (9)

亨德罗·威彦托(HENDRO WIYANTO)
吴志信(伊万·萨吉多)
  

伊斯万多·古那万·哈多诺:华人身份的”悲欢离合”
  伊斯万多·古那万·哈多诺(Iswanto Gunawan Hartono)于1972年12月6日出生在中爪哇的普沃勒佐。他 的 中 文 名 叫 丘 清 焕(Khoe Tjing Whan),在家中四兄弟姊妹中排行老二。其 父 黄 传 汉(Oei Thwan Han),又名罕多约·维佐约(Handojo Widjojo),其母丘英兰(Khoe Ing Lan),后更名为英德亚妮·哈多诺(Indriani Hartono)。
  他父母在房子前面摆卖蜡染布,后来改建成店铺。1965 年后,与大多数印尼华人家庭一样,他们依然将华文姓名当作正式的家庭姓氏,但他们的出生证上已不再出现华文名字了。
  他认为,他华文名字中的“焕(Whan)”字很有可能是他父亲给他起“土著”名字伊斯万多(Is-wan-to)的依据。不过,由于在爪哇历法上他的生日与父亲的生日是同一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舅舅收养。从此,他便跟母亲姓“丘”,而不是随父亲姓“黄”。
  在伊斯万多一家人的日常生活中,荷兰、印尼和爪哇文化信仰融合其中。他的奶奶和母亲都不会说中文,但他们讲起爪哇语、印尼语和荷兰语来却头头是道。奶奶和母亲信奉爪哇融合主义(Sikretisme),遵循爪哇祭祀仪式,如在房子周围或十字路口摆放祭品。而他的父亲实际上是个土生华人,因为父亲的祖父娶了一位爪哇女子为妻。后来,自从全家人皈依天主教后,他们在家里便不再供奉祖先牌位,而这本是华人文化的主要仪式。
  2010年,伊斯万多在老式打字机和纸上创作了单版画作《我爱普拉姆胜过爱尼采》。2010年,这个作品与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三宝垄画廊举办的《看这个人》的展览上展出。在这一系列黑白单版画作品中,伊斯万多创作了普拉姆迪亚·阿南达·杜尔(Pramoedya Ananta Toer)穿着编号为641号T恤的形象,这个数字是政治囚犯的官方编号。
  在这个系列的画作中,还出现了一把镰刀、鸡、蛋和油灯的形象。镰刀是在流放地——布鲁岛的囚犯们用来开荒的,鸡和蛋是用来交换纸张用于写作,而油灯则是这位大作家在狱中写作时唯一的照明工具。我们知道,普拉姆没有经过审判就被关押狱中(1965年至1979年),他首次使用“Hoakiao(华侨)”这一术语来称呼海外华裔。普拉姆是人民文协(Lekra)的关键人物,这个机构与印尼共在意识形态上有相似之处。1965年政治事件后,这两个团体均遭到取缔。伊斯万多十分崇拜普拉姆。对他来说,“65年事件是一系列针对华裔的政治歧视中重要事件之一。”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