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1月10日 第2022-01-10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七十年代后的华人艺术家 (5)

亨德罗·威彦托(HENDRO WIYANTO)
阿古斯·苏瓦格(黄福寿)

  阿古斯·苏瓦格:丑陋的华人面孔
  90年代中期,诞生了一批画风独特的作品,即阿古斯·苏瓦格(Agus Suwage)自画像。从那个时期开始,一直到现在,苏瓦格创作了大量的自画像,丰富了印尼艺术宝库。起初他在画布上画自己的面孔,后来发展到去尝试各种非专业介质如客体/装置和多媒体作品。另外,他还使用了一些更为简单的介质,如在纸上作画和木雕。他长期从事着同一主题的创作,却依然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像苏瓦格这样的艺术家实属罕见。
  阿古斯·苏瓦格于1994年开始创作自画像,通过刻画平淡无奇的面部表情和赤裸的身体来表现自己的形象。这类画作之后,他还创作了一批浪漫形象:被挟持为人质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我观》、《 我 听 》、《 我 感 觉 》(1994-2001)和《画家的包袱》(1994)中,可以一睹其风采。
  苏瓦格喜欢通过刻画出乎意料和惊讶的面部表情,来重现特定的场景。简言之,他无疑是一位擅长在画布上刻画自己面容的哑剧艺术家。策展人恩宁·苏皮冉多(Enin Supriyanto)称这种倾向为自动复制(Autoscopy),这是一种从肉体之外注视自己的复杂体验,而这个自己则是可以从一定距离观察到的自己。
  在他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文化适应、社交模仿乃至自我批判的倾向。其文化适应性源于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人物形象、歌名、物品乃至各种流行谚语。
  此外,还感觉他试图从人性黑暗的角落挖掘出各种隐而不见的欲望,并借由对艺术家疯狂形象的刻画得到释放和消散。
  关于自画像的缘由,苏瓦格曾老实地说道:“与其掏腰包请别人做模特,不如自己来做作品的主题。”
  实际上,阿古斯·苏瓦格的自画像已经动摇了人物画像的传统习惯。我们会产生一种印象,觉得他的自画像不同于艺术家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单一实体画像。他没有跟从主流,而是将自己的肖像当作包含了自我本质的独立身份。对苏瓦格来说,除了主体的不稳定和裂纹形象外,自画像还能有效地反映出我们的社会生活。这个主体包括艺术家本人。简单来说,与一幅惟妙惟肖的画像所表现出来的身份相比,苏瓦格自画像可以称为一种更为复杂的、情景再现的自我表达。这就是苏瓦格在印尼艺术宝库中的贡献。
  1959年,苏瓦格出生在中爪哇普沃勒佐市(Purworejo)的商人家庭。关于他的家庭背景,阿古斯·苏瓦格写道:“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华人家庭,即商人之家。如果要追溯从中国大陆移民而来的祖先起源的话,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是第几代华人。我只知道,我的曾祖母是在印尼出生的。我也从来没有接受过华文教育,没有在家里说过华语。我们在家里都是说印尼语或爪哇方言。”
  他的华文名字叫黄福寿(Oei Hok Sioe)。一直到现在,他的家人仍然叫他这个名字。他的父亲、母亲和所有亲戚都用这个名字称呼苏瓦格,而他的兄弟姐妹和表亲则习惯叫他的小名和祖(Ho Cu)。然而,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同学们经常叫他根杜(Kenthu)。
  阿古斯·苏瓦格并不知道他华文名字背后的含义。但是,他的爷爷和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印尼文名字叫Agus Susante(阿古斯·苏桑多)。“我可以确定,”苏瓦格说道,“耶苏(Su)爷这个音是从寿(Sioe)这个字而来的。”
  苏瓦格在万隆工学院(ITB)形象设计专业学习美术。后来,他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对顾客言听计从的平面设计师。起初,他的父母,特别是他的母亲,十分怀疑他的选择,但后来逐渐理解了他选择的艺术之路。
  1995年,他在日惹当代艺术鞭子画廊举办了首次独立展览。此后,每年都会在印尼或国外举办个人展览。2009年,为了庆祝他50岁的生日,他在日惹国家博物馆举行了主题为《多年来依旧疯狂》的大型画展。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