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1月08日 第2022-01-08期 >> 第B6版:综合/广告
按日期查阅

后记

  1974年与友人清辉君旅游雅加达,认识了女诗人茜茜丽亚,她带我们游了几个景点。不久,她写了《黄昏,在椰风蕉雨的雅加达》的诗送给我们,这是我收到的第一首赠诗。
  70年代我住在河水山组屋区,华中学弟林碧峰时为建屋发展局的机关报撰稿。我接受了他的采访,文章随后刊登在1978年4月的《家》双月刊上,这是我第一回接受记者访问。
  70年代我创作颇勤,先后出版了《红睡莲》、《在矮树下》与《树的气候》三本诗集。其中,似乎只有《在矮树下》受到文友的评介。手上保存的三篇文章这里都收录了,另一篇某作家发表在报章上的评介,我因为不同意其论点而为文反驳。此二文如果收录,似乎有旧事重提,揭人伤疤之嫌,也就割爱了!
  90年代初,安徽铜陵市陈发玉教授先后为文四篇介绍了我的诗作。他的同事崔国发教授也写了评析我的三首咏月诗文章,对我鼓励有嘉。我们鱼雁不断,一直期待有见面的一天。五年前,我旅游神州,文友相助,好不容易找到了崔教授,电话那一端却传来恶耗:“陈教授走了,三年前。”我在心里自责道,我来晚了,再也见不到他,这位神交多年的学者好友!
  伍木的《离散与回归》,及张萱萱的《析论寒川诗歌中的原乡情结》,是台湾张国治教授为拙著《金门系列》撰写序文之后,较早对我的诗歌创作较有系统的评析文章。我也要谢谢台湾两位研究生庄彩燕和余懿珊,以我为研究对象之一。由于联系不上庄彩燕,她介绍我的部分,只好付诸阙如了!
  此外,或许还有一些论及我或评介我的诗文,但由于不知情,或疏于剪存,也就无法收录了。文友曾传来两篇宋晓英教授的比较文学文章,这里摘录其中一篇关于我的部份,未能全文刊登,祈望宋教授与读者谅宥。
  总结三辑,共有60多位作者,约80篇诗文与评论。编著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向上述学者文友表示由衷的感谢!
  小时候便知道《知识报》这份学生读物,70年代住在河水山,报社就在住家附近,《知识报》出版人黄良裕兄知道我在整理这本诗文集,特全力予以支持,不胜感激。南安艺文社社长李成利博士也以新冠病毒疫情下,文艺创作不辍,文艺出版不断,献上深深的祝福!
  十多年没出版文集,近日特向认识已有半世纪,我所尊敬的华中/南大学长陈瑞献兄征求封面图画,他很快地便寄来配合《世说寒川》的人像素描,书名则由书法家许丽雅挥毫。清一色南安人。我想起2017年从金门渡海到厦门,北上南安水头朴里寻根不遂的遗憾!
  谨缀数语,是为后记。寒川2021年12月8日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