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2年01月05日 第2022-01-05期 >> 第A5版:印华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棉兰:晓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碧珍《春华秋实》读后感

  打开碧珍文友的第三本文集《春华秋实》,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香港东瑞写的“勤奋是人类的救星”的祝贺文;接下来是丁见的“我们应该为自己高兴”;辛镛的“有志者事竟成”和萧成的“努力揪住我们的文化之根”,一口气读完了这四篇序文与贺词,总算对这本文集的内容有了一个轮廓,接下来就品读正文。
  本书分为《春华》的《秋实》两部分。其中《春华》收集了20篇文章,内容包括校友联欢、作协故事、游记散文、回乡感悟等。
  首先吸引我阅读的是《我的故乡——麻里巴板市》。
  故乡是一个无比亲切的称呼,即可以指祖籍国,也可以指自己小时候居住与成长的地方,对故乡的怀念是人之常情,古今中外描写“乡愁”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
  碧珍对故乡的描写恰到好处、情景交融,她以简朴的笔调把这座有“小香港”之称的麻埠“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没有到过麻埠,但读者读后就犹如跟随着作者在麻埠“闲庭漫步”,观赏着那灯火辉煌、绚丽多彩的夜景,更可贵的是,作者通过一个具体的事故——发生在1973年9月的一次火灾,生动地描绘了当地族群在面临灾难面前,互助互爱的可贵的情谊,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华裔后代生于斯,长于斯,是印尼多元民族的一分子,一向以来与友族是共患难的,生存在一个国度里。”
  另一篇《往事只能回味》比较长,分成12个小章节,从作者小学一二年级聊起,读者仿佛拉过一张小板凳,坐在东加里曼丹某小城的一个山坡下,听作者将她一生中所经历的值得怀念的往事一一娓娓道来,其中有清明时节,小时候偷偷在广场升起小火,将红白蜡烛煮融化成蜡水后,倒进蚌壳里盖好,“打印”成一粒粒的“蜡蚌珠”,我们小时候也玩过打印“蜡蚌珠”,因此读来倍感亲切。
  作者在《往事的回味》开篇就写道:“年近古稀,才真正感觉到时间好像老百姓的存款一样,实在没有多少可以让我们随便支出。”这句话切中了老年人的“痛点”,必然会引起不少老年读者的共鸣。
  这篇文章还写出了一个感人的“乡愁”情结:1964年6月,作者在泗水开明中学读高中部,某日突然听到广播要作者下课后,马上到校长办事处。“传召”的是校长,显然事态严重,作者不害怕是假的,可是见面后才知道,校长只是奇怪泗水的年轻一辈都不会讲闽南语,问作者是从哪儿学会闽南语的,而且,校长还要求作者,以后下课时有空就来找他聊聊,目的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早年从中国故乡南渡印尼,教书育人的他老人家,一定是思乡情浓,难以抒发,就借着和我这个会说乡音的中学生谈天,来慰藉自己满怀的乡愁呀!”看呀,作者如此生动地把“乡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
  作者的人缘很好。东瑞在祝贺文中写道:“我很欣赏碧珍人缘极好,出书评介多……”那是事实,《春华秋实》一出版,松华就在2021年5月4日出版的《千岛日报》写了一篇”开明学校校友黄碧珍第三部文集《春华秋实》出版”推介文;泗水作家吴开森写下了《春华秋实》的评析“三维看人生”;井里汶的云风也为《春华秋实》写下了“平凡的文字不平凡的人生”;雅加达的黄金妹则在6月16日的《国际日报》“印华论坛版”发表了“含泪播种,含笑收获”的读后感;巴厘的夏之云写了一篇“黄碧珍谱写生命乐章”;陈莉芳则写了一首赞诗“春有百花生暖意,华墨笔锋引书媒。秋菊兰盛香满园,实登沧桑乐百年。大地山河壮丽恒,山河水柔有姿态。活成小草也坚强,四季流转日生香”。
  本文集附录了十二篇由王尊、陈正祥、吴萍/林金莲(梭罗)、辛镛、黄诚昌(万隆)、蒋荣玉、潜水艇、华实等作家与文友撰写的评论。没有很好的人缘,哪来的这么多文友与作家撰文评论?
  吴开森给碧珍的三本书作出了相当贴切的评语。他说:“假如说《迟来的春天》纯粹为了更充实、更完美地积蓄一切正能量,再经由《雪地鸿爪》成功留下了弄潮的痕迹,那么,在网络时代仍然勇敢地逆袭奋进,实现了印华纸质图书丛中增生一部文集并摘取《春华秋实》的累累硕果。”
  他形容碧珍“写文章语言朴素。但立意深远,内容丰富。她注重从具体人物叙事出发,贴近现实生活,从日常生活和工作细节入手,让人物故事鲜活可亲,在平易近人的生活写照中间,用真情写下真实的故事,使读者能够易以理解及亲切感受,故能引发共鸣。”
  他从碧珍三部文集所采用的字型是逐集依次增大,觉察出碧珍“内心恻隐,富于同情心”,因为碧珍考虑到我们这一辈懂华语的文友和读者都已经入视力减退的阶段,为尽量让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不增加眼力负担。吴开森写道:“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烘托出满满的人情味……”
  夏之云在“黄碧珍谱写生命乐章”一文中写道:“翻开书页,蕴含浓厚书香的字眼,跳跃眼前,召唤着我们走进碧珍的人生旅程,聆听一位华夏儿女的心声,坎坷岁月里的跋涉挣扎,努力攀登所发出的呼应,令人叹服于碧珍的不屈与求索,坚韧地谱写生命的乐章。”
  她祝愿碧珍“以其稳健的步履,坚定的信念,再接再厉,勇攀文学高峰,为印华文坛,再创辉煌”。
  云风对碧珍的评语是:“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不平凡的一生。她热衷华夏文化,在华文被禁锢的三十多年里,在困境中,冒着生命危险,为传播中华文化,仍然坚持为华人子弟补习华文……也因为有许多像碧珍文友一样的华文教师,华夏文化在千岛才能延续下来!”
  作者写游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就取其中一篇《豪华邮轮上的生活》来谈谈。
  作者与二妹,王芳与新加坡的大儿媳相邀一同体验“海上漂浮的豪华大厦”——16层高的大邮轮的生活。
  她这样写道:这邮轮相当豪华堂皇,长348米,宽41米,载重达168.666吨。载客4.800人,员工近2.000人,内舱有373间房,外舱有1.728间房,共16楼层,还有18间世界各地风味的餐厅。寥寥几笔,就把这艘邮轮的轮廓交代得一清二楚。
  在邮轮上作者碰到从台湾来的游客,大家聊得很开心。又看到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妇,推着一辆轮椅,轮椅上坐着的是这对老夫妇患有蒙古症的儿子——能吃能喝,但却不能说话也不会走路,好可怜。作者说:真是天下父母心,爱子心切,也想让儿子过一过愉快的生活。
  作者把邮轮上丰盛的自助餐,一五一十地“捧”出来供读者“品尝”。有各种果汁、雪糕、新鲜水果。佳肴有中餐的红烧肉、鱼香肉丝。西餐的牛扒、火腿、烤猪排。日本餐的寿司、烤三文鱼。泰餐的酸辣汤,越餐的咖哩鸡、春卷。韩餐的海鲜汤、辣酱烤肉。还有面包、小吃点心,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引得读者口水直流。
  作者把邮轮上逐日的行程一 一详细叙述,读完后,读者犹如跟着作者坐了一趟为期一个星期的邮轮旅程。
  作者心地慈善,乐善好施。《疫情下的爱心》记述了她在得知燕雁飞文友中风入院治疗,心急如焚,立即向袁霓主席汇报,然后,将这一讯息发到作协在WA的“寒暄阁”里,让文友们知道而已,没想到莲心文友看到后,提议来一次乐捐,结果虽然在疫情期间,很多文友经济上备受打击,但文友们仍然纷纷响应,筹到了一笔款,向燕雁飞表达一点心意。后来肖章生病,文友们又来一次乐捐,这两次乐捐让作者感受到文友们之间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让她好激动,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她在文中夸赞印华作协虽然只不过是小小的文学组织,不是什么大慈善机构,但文友们都有一颗爱心、善心,都能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救济”。
  限于篇幅,文集中还有不少佳篇未曾述及,有待读者品尝。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