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国际日报 2021年10月05日 第2021-10-05期 >> 第A6版:印尼论坛/副刊
按日期查阅

“非诚勿扰”与家常菜

棉兰 林昕

  如今赋闲在家,除了看电视就是看手机,电视常看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手机是看WhatsApp视频,作协群里聊天调侃……
  “非诚勿扰”是相亲节目。家里人或许纳闷,已七老八十了,还看相亲节目?其实我是喜看主持人“孟非”的机灵幽默、才华敏捷及风趣横生的调侃。
  来择偶的男生,多数在众女生面前,会显得畏场或手足无措,主持人“孟非”会调和场面,提咪询问台上的二十四的女生,关于她们老家那边的风俗(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其家乡的风俗各异,各有各地的习惯,以及家乡小吃等等。这常激发我的好奇,很想了解,地大物博的中国,到底南北差异有多大,聊聊之中也增了不少知识。
  台上女生聊起家乡来,激起了兴头,个个侃侃而谈,这些台上站的,都是时下的摩登女郎,谈话参杂了不少流行语,像:可Hold不住(控制),素质很low(低级),high不起来(高潮)等等,若不看电视,我们这些老古董,根本就听不懂!这有点像“新加坡”人,闲聊之中就会着英语几句,似乎如此说法才显得更高级更时髦……见仁见智吧!我们也只能入乡随俗,也或许中国已走向国际,年轻的人都已普遍接受双语词汇。就像此地年轻人的闽南语,聊语法常用kihmana (去那里),sumua(全部),terus kia aja(直接走而已),Bukan(不是),Boberes(没头没尾),就是真正的闽南人也听不懂……
  但是反过来说,我曾经问jagung(玉米棒)闽南语怎么说?很多人都说不出来,其实,友族群也被华人同化,像数目字ce ceng (一千) ce bang(一万)go pei(五百)mi tiao(粿条)bak so(肉丸),有的居然会说bo nao(没脑子)。有次,在华人家帮佣爪哇婆的骂车夫马达“bonao lu”,那车夫马达听不懂,就悄悄问我bo nao是啥?我就实说了,结果车夫马达拿着拖鞋追赶爪哇婆,害得爪哇婆边逃边哇哇大叫救命!如今有礼貌的友族称呼华人兄台也是eng ko eng ko的叫……还有如今友族摊贩也经营炒粿条,吃起炒粿条的也用筷子,生意兴隆,五千盾就一大包,还炒蛋,廉价又撑饱!真如一句闽南语,“又平又亲又马路边”,可能再几百年以后,岛国印华族的隔阂会越来越融洽了,而我们的下一代再也不像我们这一代,常遭肆虐,想当年,时不时来一个喊口号的,就成了的众矢之的矛头……
  家里的菜肴是每个人对家的思念,在“非诚勿扰”的节目,很多台上女生最欣赏的就是母亲的手艺,而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也就母亲的手艺,她就是简简单单的炒一道菜,我们小孩也会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家因从小没父亲,母亲是家的顶梁柱,每日得抛头露面做生意赚钱,少下厨,可一旦下厨,手艺可不赖!或许,有华印混血的母亲,熟悉各种各样华印菜肴,经常煮的印肴是椰浆木薯叶放咸鱼头,belacan(虾饼)炒空心菜,炸咸鱼,生jengkol生苞菜,sambal terasi辣的够味,蘸着吃。然后,用手抓饭,辣得边吃边摔头汗,那滋味……唉,饱餐之后,那种感觉只有当事人才会理解!而母亲的华人菜肴就是熬“猪脚配蘑菇”,浓稠的熬煮,醬汁香醇,肉肥菇美,再来一盘“豆芽炒韭菜”,小盘“五花肉炒萝卜干”,再来一个“马铃薯西红柿鸡肉汤”,用碗盛饭,筷子夹菜,小杯白酒,那杯小白酒,一喝味觉感受是一生的体验,舒缓的暖流涌上脑门,醉醺醺的,据母亲说,父亲当年是这样吃法的,唉,再说下去,就要咽口水了……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能这些菜肴对北方来的客人是吃不惯的,而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番仔”却趋之若鹜!可惜现在的孩童,都被父母宠着,而且在疫情肆虐期间,习惯网购外卖,吃的不是Hamburg(汉堡包)就是Kentucky(肯德基),孩子们对于家常便饭早已失去兴趣,而这一切快餐的鸡类都是吃催熟剂长肥肉,常吃对长身体的小孩不好!其实,当父母的亲手炒一两样菜肴,健康又可口,孩子们也会吃得津津有味,感觉家的温馨幸福,而且当他们一个个长大后,还可以回忆,怀念那悠悠岁月的往事……

国际日报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1997-2020 by .all rights reserved